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

時光旅行之我見

"Roads? Where we're going, we don't need roads."
「路?我們要去的地方不需要道路!」
----- 回到未來(Back to the future)

時間旅行,意指由一個時間點,跳躍至另一個時間點。從古至今,出現在文學、戲劇等藝術作品的次數多不勝數。日本童話中,浦島太郎在龍宮渡過幾天快活的時光,回到人間時,驚覺人間數百年的光陰已經消逝。


科學上,時間被定義為獨立的一個維度,因此除了我們認知中的「長」、「闊」、「高」三維外,時間是組成世界的第四個維度。

科學家用光錐的概念去演示因果(科學意義) 的傳播,因果會以光速擴大,零秒時,影響的範圍為零,一秒後為三十萬公里。基於相對論中任何事物都無法比光速快的理論,光錐內的事物才能夠出現因果關係,對光錐外的事物來說,事情是未發生的。舉例說,當我向天空揮手,一秒後,能被這件事的因果影響的,只有一光秒,即三十萬公里半徑的範圍,對範圍以外的人來說,「揮手」這件事是未發生。

蟲洞,學名是愛恩斯坦-羅森橋,能夠連接兩個任意距離的點,使其距離變為零,假設將AB兩點無限遠的地方以蟲洞連接,當物件從A點穿越蟲洞,就可以無視相對論的限制,在瞬間到達B點。由於蟲洞能瞬間到達目的地,而因果關係的範圍是以光速增加,因此蟲洞實質是另類的時間旅行,因果上變成了未出發,先到達。

平行世界

科幻電影中的時間旅行,通常有數種結果。第一種是改變了過去,令未來亦被改變,經典的例子不得不提回到未來(Back to the future)。第一集中,博士的時間旅行車被壞人盜用,回到現在時發現世界變得一團糟。

這種解釋的矛盾廣為人知,名為「祖父悖論」,這個理論舉了一個例子:假設一個人回到過去殺死自己的祖父,令自己的父親不能出生,自己亦因而不能出生,那祖父就不會被殺死,自己又能出生去殺祖父……

另一種是「命定悖論」,指出任何嘗試改變過去的行動,都注定失敗,例子:一個人嘗試用時光機阻止一場大火的發生,最後發現自己就是引致大火的元兇。「命定悖論」的經典例子是「未來戰士/終結者(Terminator)」,電影第二集中主角以為阻止人工智能天網(Skynet)誕生的行動成功,殘存的機械人肢體卻成了發展天網的功臣;在第四集中,John Connor將母親的情報泄露給天網,令天網造出時光機追殺過去的Sarah Connor,這個行動卻令John把年輕的父親Kyle Reese送去保護母親,最後Sarah懷上了Kyle的寶寶……

對於這個理論,我認為錯誤在於「必然性」的解釋,令充滿隨機性的宇宙多出一股有目的的神祕力量,主導了歷史的走向,就像獅子長了一條能游泳的尾巴,十分冗餘。

宇宙應是中立的,不干涉歷史。以宇宙的角度來看,每件事都只是粒子的位置、動量產生變化,並沒有任何意義,沒有意義,自然沒有改變的需要。

從以上可以看出基本上不存在沒矛盾,真正的「時間旅行」。若讀者有其他意見,歡迎說出來一起探討,所謂「大膽假設,小心求證」,突破現實的限制,可能反而找到真理所在。

雖然真正的「時間旅行」是不可能的,但到達「認知中的過去」的世界卻是有可能。

多世界詮釋(the 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),在這個假設中,一個動作的每一個可能性,都會出現一個相對的平行宇宙,例設我準備揮手,揮手和不揮手都各自出現一個平行宇宙,在這個宇宙中的我揮了手,可能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,我在最後一刻決定了不揮手。在這兩個平行宇宙中,直到我揮手或者不揮手前的時間,都是一樣的,直到我揮手或者不揮手的時候,才開始有所不同。

由於每一件事都有近乎無限的可能性,因此平行宇宙理論上,亦有無限多個。

回到「時間旅行」的話題,假設主觀上的「時光機」被造出來,到達我理解中的過去:時間點A,其實我並沒有回到這個宇宙的過去,而是到達了另一個平行宇宙,而這個宇宙發生過的事跟我們宇宙的時間點A完全一樣,這兩點之前所有的時間都沒有差別,直到我去到的那一刻才開始出現分歧。因此我在這個宇宙殺死自己的祖父,亦不會有任何矛盾,因為這個祖父不是我真正的祖父,只是另一個宇宙中的人。

由到達平行宇宙的一刻起,兩個世界的分歧會隨時間變得越來越大。舉例說,在我到達平行宇宙的時候,一個路人看了我一眼,因而避過了被劫殺,之後影響繼續累積增加,導致整個世界的走向產生大變化,即蝴蝶效應,系統中微小的變化,令結果變得折然不同。

原來你是未來人。
------劇集 尋秦記 第27集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